汉语拼音 FAQ

创建于 3/31/2024

普通人对汉语拼音可能有的疑问

汉语拼音,大部分人早在小学一年级就学过,但大都是一知半解。这是教学引起的——从声母 y、w 到「整体认读音节」,教学中充斥着没讲明白的内容。这些内容学到脑子里,没有解答,就成了挥之不去的疑惑。如此教学,为了简化,无可厚非。可惜,普通人的疑惑常常是永远不会被解答,许多人甚至不知道《汉语拼音方案》就在《新华字典》附录的开头。

六十多年过去,制定方案的历史已经消散,充分的讨论变作了空洞的规定。发展和演变更拉开了普通人与真相的距离。不知其理据、权衡,当然只能认为「砖家」制造了无中生有的困难规则。不知不觉中,以信息的不对等作地基,习惯和成见筑起了高墙,把专家和群众分割开来,甚至是在汉语拼音这一基础内容上。

我也困惑于此类问题,现已得到部分的答案。本文列举了一些普通人可能有的疑问,并尝试简单地解答,不包含任何复杂的术语和概念(那些术语我也不懂)。本文参考了《汉语拼音方案》《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》《现代汉语》《汉语拼音方案草案》《汉语拼音方案草案讨论集》,以及网络上的许多内容。我不专业,或有错误。

ui、iu、un

事实上,ui、iu、un 分别是 uei、iou、uen 的省略。有声母时,后者就会省略为前者。其根本目的是简短。

若没有声母,则不省略:wei、you、wen。

特别规定,ui、iu 的音调标在后面:uī、iū。un 的音调显然标在 u 上。

ao、ong、iong

理论上,ao、ong、iong 分别为 au、ung、üng。规定写成前者,是为了避免手写 u 和 n 相混。

若没有声母,ao、iong 正常地写成 ao、yong。没有声母的 ong,理论上可以说是 weng(即注音符号「ㄨㄥ」),实际发音不同。

iong 的实际发音更像 üung 或 iung,因此它比 üng 更能反应实际发音。

空韵

不难发现,zhi(以及 chi、shi、ri)和 zi(以及 ci、si)二者的韵母 i(以下借注音符号写作「ㄭ」),与一般的 i 发音明显不同。事实上,zhi 和 zi 的ㄭ也有区别。

事实上,ㄭ和 i 不是同一个韵母。ㄭ写成 i,根本目的是避免音节没有韵母,同时节省字母总数,也有些历史来源上的依据。曾经有人主张不写ㄭ,也有人主张写成 ɪ、ï、v、y 之类。

一部分「整体认读音节」由此而来。

y、w

事实上,y、w 并不是声母,也不是韵母,只是一种写法。凡声母看似是其二者的,其实都没有声母。

拼写应按如下方法,拼读只需倒推回去:

  • 若 ü 前面没有声母,则直接添加 y,并省略两点。如 ü、üan 作 yu、yuan。
  • 若 i、u 前面没有声母,则改 i、u 为 y、w。若此时没有韵母了,就把 i、u 加回来。如 i、ing、iou、iang、u、uen 作 yi、ying、you、yang、wu、wen。

这是为了隔音,避免 bayi 被写成 bai。曾经有人主张取消它们,也有人主张使用 j 而非 y。

另一部分「整体认读音节」由此而来。

ê

不难发现,ie 的 e 不是一般的 e。事实上,有一个专门的字母 ê 表示这种音。

在 ie、üe、ei、uei 中的 e 其实都是 ê。其他的 e 都不是 ê。由于 e、ê 不会混淆,因此规定这些 ê 应当省略作 e,于是罕见。

只有在 ê 单独出现时,才不省略,「欸」就是。

曾经有人主张使用别的字母表示 ê(特别地,是 ie、üe 中的,即注音符号「ㄝ」),如 ə、϶。

ü

在 j、q、x、y 后, ü 两点应当省略,也就是写成 u。在 n、l 后不省略,如 lüe。

需要注意, v 和 ü 完全不同、毫无关联,以 v 代 ü 只是拼音输入的权宜之计;普通话没有用到 v。若无法输入 ü,似乎应写成 yu,如 lyu、lyue。

曾经有人主张用 y、iu 之类表示 ü。

ian 的 a

很多人的 ian、üan 中 a 的实际发音,与其他的 a 相差不少,反而和 ê 一样。

理论上,它就是 a,这似乎有理论依据(也可能只是沿袭注音符号),我不了解。

bo 的 o

很多人把 bo 发音成 buo ,或者说,其发音中 bo 和 guo 韵母相同。我也这样。

似乎可以简单地认为:bo、po、mo、fo 中的 o 实际发音 uo,或者认为 bo 是 buo 的省略。如此写法,似乎有历史上的依据(也可能只是沿袭注音符号),我不了解。

不过,o、wo、ou 各不相同;lo、luo、lou 各不相同;yo、you 各不相同。

儿化

儿化,直接在音节后面加上一个 r,不管实际发音如何。例如,「点儿」拼音为 diǎnr。实际发音不表。

需要注意,没有声母的 er 一般是单独的一个韵母而非儿化,「二」「而」就是。当然,它也可以是 e 的儿化,不过我没见过。因此严格来说,er 可以表示两种音。

特殊音节

有些奇怪的音节,韵母是鼻音:m、n、ng、hm、hng。方案中没有说明它们,字典中有用到,音调似乎标在 n、m 上。

还有些音节也不合一般规律,但可以正常书写和拼读,如 me、lo、yo、fiao……

声调

使用附加符号表示声调,标在 i 上时省略一点。轻声不标。

简单的位置规则:首先标在最前面的 a、o、e,没有则标在最后面的 i、u、ü,再或者只有 n、m 可标。

变调的字一般标原调,不标变调,如「不对」标为 bù duì。

曾经有人主张用字母标注声调(类似国语罗马字);有人主张阴平不标,而轻声标一点;还有人主张标入声。

隔音符号

a、o、e 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时(也就是说,前面不是行首、空格、连字符等),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,用隔音符号隔开。如 pi’ao。

不会混淆时(如 gongan),要不要用隔音符号?方案没有明确规定,似乎是要的。

曾经也有人主张在 a、o、e 开头的音节前面加一个字母,就像 y、w 一样,避免隔音符号。

正词法

拼音一般按词分写,用空格分隔。有时用连接号。大写、换行和标点类似英文。

具体规则不表,请参阅《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》。

代用式

为使拼式简短,四个双字母 zh、ch、sh、ng 可以写成 ẑ、ĉ、ŝ、ŋ。现在很罕见。

曾经有人主张正式情况下使用单字母,从而更加简单直观;双字母作为代用式,在打字机等无法使用单字母处再使用。zh、ch、sh 的单字母写法也曾有诸多方案,如 ᶎ、ꞔ、ʂ 和 ƶ、ꞓ、ꞩ。

字形

阳平应当是从左下往右上,下粗上细,不应是右上往左下而上粗下细。Unicode 字符做不到这一点,只有锐音符「´」。

调号似乎应当标在字母正上方。如果字母上方有「¨」「^」,调号标在更上方。

隔音符号是撇号「'」或「’」。

字母的手写体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书写习惯。写斜体或圆体之类的都是允许的,当初本就打算这么干。

印刷体没有明确规定。疑问较大的是 a、g,是否要求使用单层的 ɑ、ɡ?最初的方案中使用双层字形,但现在的资料常常使用单层字形。我认为,字母只需使用一般的字形即可,无需与拉丁字母区别对待。

顺序

方案有三个部分:字母表、声母表、韵母表。字母表包含 v,不含 ü、zh 等;声母表和韵母表均不含 y、w。声母、韵母、字母似乎没有统一的顺序。

  • 字母表的顺序是 a、b、c、d……
  • 声母表的顺序是 b、p、m、f……(与注音符号相同)
  • 韵母表没有明确顺序(教学中常见 a、o、e、i、u、ü 顺序,我疑惑它从何而来?)

我对此不了解,没有明确的资料。

读音

声母、韵母显然有其发音。除此之外,声母和字母似乎还有特殊的音。

字母有「名称」,方案中以注音符号标注在字母表中:a、bê、cê、dê……xi、ya、zê。十分罕见,我完全没见过。

声母似乎有 bo、de、ge、ji、zhi、zi 之类的读音,加上了韵母。教学中常见。方案在声母表中以汉字注音,但没有直接说明。

我对此不了解,没有明确的资料。

j、q、x

不难发现,j、q、x 后会出现的韵母,不会出现在 g、k、h 后。由于 zhi 和 zi 的ㄭ不同于 ji 的 i,因此那些韵母也不会出现在 zhi、chi、shi 和 zi、ci、si 后。

曾经很多人主张把 j、q、x 与 g、k、h 或 zh、z 这些合并,那么可以腾出许多字母来。当然,缺点很明显,就是让两个差别不小的音用了一样的字母(不过韵母里有一大堆这种情况)。

合并后,其他许多字母可以一并修改:y 可以用 j,从而 ü 可以用 y;或者 zh 可以用 j;h 也可以用 x。若与 zh 或 z 这些合并,还需更改ㄭ的写法。

曾经也有人主张区分尖团音,只需分别合并到 z 或 g 即可。